新闻中心News
从街ng28头小吃到全球风味
近年来,预包装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异军突起,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。一碗预包装牛肉拉面,电子“舌”解码原汤原味,超高压锁住工艺匠心,实验室三年攻关留住一片萝卜92%的脆度……非遗技艺与数据参数是如何碰撞,预包装牛肉拉面从生产车间如何走向百姓餐桌,漂洋过海? 在兰州新区益海嘉里(兰州)粮油工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益海嘉里”)的车间里,机器轰鸣。一粒金黄色的小麦经过清理、润麦、研磨、筛分、配粉的生产线,终成拉扯百次的牛肉拉面灵魂的雪花面粉。 在兰州牛肉拉面从街头小吃迈向百亿产业的征程中,益海嘉里通过专用粉研发、预包装技术突破及政企协同,成为兰州牛肉拉面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推手。 2012年,益海嘉里携“香满园”品牌进入兰州市场时,当时本地拉面馆还在使用普通高筋粉。“那时面粉品质随季节波动严重,冬天面软、夏天易断。”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涛回忆道。 通过与本地老字号拉面馆联合试验,益海嘉里于2014年推出首款牛肉拉面专用粉,并逐步迭代出“800”“900”及高端“1915”面粉系列,解决面团全年稳定性难题。如今,其专用粉在兰州市场占有率逐步增长,为牛肉拉面产业化提供坚实支撑。 “面饼不突破,预包装牛肉拉面永远只是‘汤料包生意’。”赵涛坦言。集团研发中心首创的超高压保鲜技术,使熟面饼实现常温保存一年、冲泡40秒即可还原口感,实验室阶段已攻克技术瓶颈。 在兰州新区秦川园区,益海嘉里正参与“专用粉+油脂+调味品”的供应链闭环。其日产能1500吨的瑞士布勒智能化生产线,可满足西北四省需求,而配套的胡麻油、辣条粉等区域化产品,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,益海嘉里的“面粉革命”或将成为兰州牛肉拉面走向全国的基石。 从年销80万元到突破4000万元,从地方小厂到产品远销20国的行业标杆,兰州尕兰郎食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尕兰郎”)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传统美食的工业化蜕变。这家兰州本土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精准营销,通过满足消费者口感需求,在预包装牛肉拉面赛道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。 在尕兰郎的智能化生产车间,总经理张振国指着一台不锈钢调汤机感慨道:“当年兰州根本没有完整的牛肉拉面工业化生产线,这些调汤机、蒸煮罐都是我们和工程师一笔一画画出来的。”他特别带记者参观了萝卜预处理车间,他说:“传统腌萝卜放几天就软了,我们和兰州大学食品科学院花了三年时间,让封装9个月的萝卜脆度留存率仍达92%。” 在电商部,尕兰郎团队正处理着来自抖音、快手、京东、天猫的订单。“去年线万包,最远发到加拿大。”张振国特别向记者展示了销售数据。 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尕兰郎对消费场景的精准切割。针对不同消费场景,尕兰郎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:冲泡型产品主打车站、办公场景的便捷性,烹煮型产品则通过“家庭厨房还原面馆味道”的情感诉求占领家庭市场。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,品牌采用“透明工厂直播+非遗师傅现场教学”的营销模式,跨境业务海外营收更是逐年增长。 在智能化生产车间,尕兰郎首创辣度+汤底浓度的自由组合系统,来自天猫、抖音等线上平台的消费者评价数据直接反哺新品研发。据张振国介绍,正在建设的二期工厂将引入AI品控系统,实现“传统配方、个性定制”的柔性化生产。 目前,尕兰郎以技术打底、文化铸魂的发展模式,为传统美食工业化转型提供了新示范。随着二期智能工厂投产,这个西北品牌将在保留地道风味与扩大生产规模之间找到更优解。 作为西北地区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、兰州市牛肉拉面预包装产业发展协会会长单位,陇萃堂依托自动化生产线、智能化品控体系和高效供应链整合模式,为传统美食的工业化生产树立了新标杆。ng28官网 在充满牛肉拉面浓郁香气的生产车间,陇萃堂研究院院长姜交龙向记者展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——电子舌品控系统。“电子舌不同于人类的味蕾,它能将一碗牛肉拉面的口感量化至小数点精度,并在氨基酸等关键风味指标偏差时自动预警。”姜交龙介绍道。通过精准分析汤料中的氨基酸等风味物质,使预包装产品的风味还原度达到90%以上,让传统熬汤工艺迈入数据化时代。 在陇萃堂生产基地,牛肉拉面的核心原料加工已实现70%的自动化率。辣油炸制、骨汤熬煮、肉料包装等关键环节采用管道化输送与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智能控制系统,大幅减少人工干预,确保生产流程稳定可控。 以骨汤熬煮为例,陇萃堂采用定制化自动熬煮设备,6小时内可将3000升原汤浓缩至标准浓度,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。姜交龙表示:“从投料到成品包装,人工直接接触食材环节减少80%,既保障食品安全,又使日产能稳定在4000箱。” 为实现工业化生产与地道风味的高度统一,陇萃堂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的工艺标准:骨汤熬制需经4道萃取工序,辣油炒制温度精准控制在185±5℃,杀菌环节则根据不同物料特性设定精准参数(如肉包121℃杀菌15分钟,料包90℃杀菌20分钟)。实验室配置3名质检员,对原料、半成品及终端产品进行微生物、水分活度等12项指标检测。 姜交龙透露:“每批次产品风味差异率控制在5%以内,达到餐饮连锁级标准。”同时,陇萃堂主持制定了9项预包装兰州牛肉拉面标准化、智能化制作规范市级地方标准,推动预包装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范化发展。 依托强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,陇萃堂与中石油、东方航空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,为其便利店供应定制款桶装牛肉拉面,单日最高出货量达6000箱(约8万桶)。同时,通过“柔性产线+模块化配方”模式,可快速响应不同渠道需求——商超渠道主打家庭装高汤面,交通枢纽便捷小份装。尽管当前销售仍以线下经销商为主,但自动化生产使产品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,为进军电商市场预留了充足空间。 陇萃堂的产业化路径为传统美食转型提供了创新范例——依托核心技术和智能设备破解标准化难题,再通过供应链协同拓展市场版图。随着17.5米长的物流车每日将数万箱产品运往全国,这碗“工业化的兰州味道”正在改写地域美食的产业边界。 走访牛肉拉面生产企业时,氤氲在鼻尖的香气和机器的轰鸣声,看着机械臂精准抓取面饼的动作,让记者仿佛置身未来科技片场。这种传统风味与工业美学的碰撞,恰是观察中国地域食品产业升级的最佳切口。 不仅是产业线、口感、包装上面的创新满足了消费者需要,牛肉拉面“一清二白三红四绿”的玄妙口感更是变得可测量、可复制。或许真正的非遗传承,不在于固守柴火土灶,而在于找到让文化基因永续的技术容器。 益海嘉里的工程师调试高压设备时,念叨着“要让面团记住黄河水的硬度”;兰州大学食品科学院的老师坚守三年,留住了脱水萝卜脆生生的口感;尕兰郎的负责人提起线上线下的销售,踌躇满志成本与规模的经济账……对谈的过程中,记者的心里竟然有个奇异的念头,那就是有一天,也许我们的加工厂能留住鼻尖牛肉拉面的味道!那时,这些带着体温的工业革命,让“兰州味道”不再只是乡愁的注脚,而成为一场可复制、可迭代的味觉远征。 从雪花面粉到充满地域风情的包装,传统工业化并不是烟火气的冰冷进程,而是用科技重新创造饮食文明,就像采访时陇萃堂的负责人所说的那样,“让在外的游子感受家乡的味道,让世界品尝中国的味道”。